古代舉行敬老宴,吃飯、喝酒還得會作詩
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敬老愛老的傳統。戰國時期的《孟子》就提出了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的觀點,其意在推崇敬老的風俗。到了清代,以康熙、乾隆為代表的清代帝王非常重視孝道。如據《乾隆帝起居注》載,乾隆帝于四十五年(1780)十二月頒布上諭:“皇祖(即康熙帝)圣訓,有孝為百行之首,不孝之人斷不可用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清代康熙乾隆嘉慶年間,舉辦了幾次大規模的“千叟宴”,時間也在正月。當時的千叟宴規模宏大、人數眾多,起到了尊老敬賢的作用,也極大弘揚了中華傳統孝道文化。
康熙首辦大規模敬老宴
康熙五十二年(1713)三月十八日,是康熙皇帝60歲壽誕。他說:“自秦漢以下,稱帝者一百九十有三,享祚綿長,無如朕之久者。”他自認為是歷史上少有的在位時間較長的君主,因而決定在萬壽慶典期間,大規模賜宴耆老臣民。
據《清史稿》《清朝通典》載:時年三月,康熙兩次賜宴全國65歲以上老者,地點均為暢春園正門前。
三月二十五日,康熙帝邀請各省漢族的官員、百姓之年長者參加宴席,并選擇皇子、皇孫、宗室子孫之10至20歲且聰明伶俐者六七十人,為老人們敬酒、分發食品。席間,80歲以上的老人格外被扶至康熙帝面前,由他親自勸飲。席間,康熙帝說道:“古來以養老尊賢為先,使人人知孝知弟,則風俗厚矣。”他希望參加筵席的人員把他的意旨帶回各地,以推行敬老之風。參加當天筵席的老人,65至70歲者有1846人,70至80歲者有1823人,80至90歲者有538人,90歲以上者有33人,合計4240人。宴會結束后,康熙帝給這些老人予以衣服、帽子、銀子等賞賜,對年老閑居的大臣誥封各種榮譽稱號,以示尊重。
三月二十七日,康熙帝又邀請八旗的官員、兵丁、清閑人員之長者參加宴席,禮遇同前。此次參加宴會的人員,65至70歲者有1012人,70至80歲者有1394人,80至90歲者有192人,90歲以上者有7人,合計2605人。
上述兩次宴會,參與的老者近七千人,規模宏大,使得敬老之風影響甚遠。此次宴會雖無千叟宴之名,但有千叟宴之實。
《唐土名勝圖會》中的乾清宮千叟宴
康熙取名“千叟宴”
康熙六十一年(1722),康熙已親政六十載??滴跽J為自己即將進入古稀之年,且天下太平、民生富庶,因而下令再次舉行敬老宴會。據清末王先謙編撰《東華錄》載:時年正月,康熙帝在乾清宮前兩次宴請65歲老者,仍分旗、漢兩批進行。正月初二,康熙帝宴請八旗滿洲、漢軍、文武大臣官員及致仕、退斥人員,共680人。正月初五,康熙又宴請漢族文武大臣官員及致仕、退斥人員,共340人。兩次宴請的耆老人數共1020人。宴會上,康熙即興寫了一首七言律《千叟宴詩》:“百里山川積素妍,古稀白發會瓊筵。還須尚齒勿尊爵,且向長眉拜瑞年。莫訝君臣同健壯,愿偕億兆共昌延。萬機惟我無休假,七十衰齡未歇肩。”詩中,康熙帝描繪了敬老宴會表達的尊老敬賢的觀點,并希望自己在年邁之時,能夠繼續勤政治國。“千叟宴”之名,即從此開始。
席間,康熙命與宴的滿漢大臣官員各作詩,以記其盛況。內廷大臣王掞、王頊齡、王鴻緒等13人賦詩恭和,體裁均為七言律詩,且同用“妍”字韻。如大臣王掞恭和:“云際觚稜霽后妍,連朝禁殿啟長筵。春王歷轉初周紀,圣主恩隆首引年。玉座備聆天語切,金甌常共頌聲延。勉將蒲柳酬髙厚,湛露光榮少比肩。”在場耆老紛紛作詩恭和,這些詩后被匯入《御定千叟宴詩》。該詩集除康熙帝的《千叟宴詩》及13位內臣的恭和詩外,還包括四卷,內有頌詩1030首。其中,卷一含詩70首,均署名;卷二至卷四各含詩320首,均不署名。
另有學者研究表明:清代皇帝舉行的歷次千叟宴,主饌均為涮火鍋,實際為火鍋宴。此次千叟宴,宴桌分為一等桌和次等桌。一等桌與宴者為王公、一二品大臣、外國使節等,每桌設銀制、錫制火鍋各一個,饌品有羊肉片一盤、豬肉片一盤、鹿尾燒鹿肉一盤、羊肉一盤、葷菜四碗、蒸食壽意一盤、爐食壽意一盤、螺螄盒小菜二盤、肉絲煲飯若干。
次等桌與宴者為三至九品官員、蒙古臺吉、庶民等,每桌設銅火鍋二個,沒有鹿尾、鹿肉、四碗葷菜,但有燒狍肉,其他菜肴與一等桌同。眾耆老用宴期間,康熙命諸王、貝子、公及閑散宗室之年幼者,給這些年長者敬酒、頒食。
宴席上,年僅12歲的小皇子弘歷(后來的乾隆帝),也奉命侍立觀禮。如此盛大的場景,給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。這也成為六十四年后,乾隆帝效仿康熙帝舉辦千叟宴的動機之一。
乾隆宴會寫詩憶當年
乾隆五十年(1785),其統治四海升平,又適逢乾隆帝喜添五世元孫。乾隆為表示其皇恩浩蕩,于正月初六在乾清宮舉辦了千叟宴。據嘉慶朝《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二》、清人慶桂編《國朝宮史續編》載:此次千叟宴的宴請對象為60歲以上的官員、65歲以上無官職人員。身份上至宗藩、大學士,下及普通百姓、外藩陪臣等人員,共計3000人。其中,90歲以上的老人和70歲以上的文武大臣,經特許由其子孫一人攙扶入宴。
嘉慶朝《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二》,對此次千叟宴的儀式有著詳細的記載。如參加宴席賓客均被指定位置:其中,王公、一二品大臣坐在乾清宮檐下;三品大臣至五品官員,按序坐在乾清宮前丹墀甬路的路面兩側,且官職高者坐在距離乾清宮較近的位置;其余六品及以下拜唐阿(無品級官員)、護軍、領催、披甲以及百姓等,坐在丹墀甬路的路下兩側。
宴會期間,乾隆帝召一品大臣、90歲以上的賓客到寶座前,賜酒一杯;命諸皇子、皇孫、皇曾孫等,向殿內的王公大臣敬酒;命侍衛向其余各桌官員、老者敬酒,并分發果食。宴席結束時,乾隆帝頒旨:賞賜詩刻如意、壽杖、朝珠、文玩、銀牌等禮物。
日本木刻版畫家岡田玉山(1737-1812)曾出版《唐土名勝圖會》圖籍,其中大量描繪了清乾隆時期皇宮和皇宮生活。乾隆五十年的千叟宴場景,亦反映于此圖籍中。畫面上方有“乾清宮千叟宴”幾個字,下方則是歡快熱鬧的宴會場景:
乾清宮前丹墀甬路下,一桌桌的老者們興高采烈、大快朵頤,桌上是火鍋,桌間則是跑前忙后的宮廷侍者;丹墀甬路上,有邊吃邊聊的老者,有晚輩見到長者鞠躬行禮者,有子孫輩攙扶長輩上甬路臺階者,有官員在甬路上迎候賓客者……
千叟宴上,乾隆帝按康熙帝《千叟宴》詩原韻,再賦《千叟宴恭依皇祖原韻》詩:“抽秘無須更騁妍,惟將實事紀耆筵。追思侍陛髫垂日,訝至當軒手賜年。君酢臣酬九重會,天恩國慶萬春延。祖孫兩舉千叟宴,史策饒他莫并肩。”詩中,乾隆帝回憶起12歲時參加祖父舉辦的千叟宴,而此時君臣相聚、觥籌交錯的盛大場景再現,他認為這是上天的恩賜,并希望盛況綿延萬載。
應乾隆帝之邀,在場臣工紛紛依韻賡和。負責籌辦此次千叟宴的大學士阿桂,第一個賡和。隨后諸臣恭和作詩,得詩3429首。這些詩后來被匯集成《欽定千叟宴詩》,共三十余卷。
另清人吳振棫的《養吉齋叢錄》記載:“乾隆五十年,逢國大慶,依康熙間例,舉行千叟宴于乾清宮……閩人國子監司業銜鄧(郭)鐘岳,年百五歲,自閩至京赴宴,尤為盛事。”書中提到的郭鐘岳,為此次千叟宴上的最年長之賓客。
首都博物館藏乾隆五十年千叟宴養老銀牌
清代最后一次千叟宴
乾隆六十年(1795),年逾八旬的乾隆,在位滿一個甲子。乾隆帝曾許下承諾,不逾越祖父在位六十一年的紀錄。因而他決定在第二年正月初一,將皇位禪讓給十五皇子颙琰(后來的嘉慶帝)。此時又恰逢乾隆五十年千叟宴過去十年整,在此期間政通人和,為慶賀上述盛事,乾隆帝決定在皇極殿前再舉行一次千叟宴。據《乾隆帝起居注》載,乾隆六十年十月乾隆帝頒旨:“允宜再啟耆筵,以紀重光之盛”。
據《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》記載:嘉慶元年(1796)正月初四,太上皇乾隆御臨皇極殿,與嘉慶皇帝舉行千叟宴盛典,賜宴60歲以上的親王、貝子、蒙古貝勒、蒙古貝子、公、臺吉、額駙等大臣官員,70歲以上的兵民,以及回部、朝鮮、安南、暹羅、廓爾喀貢使等人員,共計三千余人。席間,乾隆召集一品以上大臣以及90歲以上的耆老,至御座前,親賜美酒。此次宴席中有106歲的熊國沛和100歲的邱成龍,乾隆稱他倆為“升平人瑞”,賞賜六品頂戴。又有90歲以上的鄧永玘、梁廷裕、烏庫里等八人,賞賜七品頂戴。另有列名邀賞而未入宴的五千人,賞賜詩章、如意、壽杖、文綺、銀牌等物。
席間,太上皇乾隆作詩《初御皇極殿開千叟宴用乙巳年恭依皇祖元韻》:“歸禪人應詞罷妍,新正肇慶合開筵。便因皇極初臨日,重舉乾清日宴年。教孝教忠惟一篤,日今日昨又旬延。敬天勤政仍勖子,敢謂從茲即歇肩”。乾隆在詩中感嘆此情此景為十年前千叟宴的再現,希望自己退位后能夠頤養天年。宴會上眾人飲酒作賦,詩共得三千四百余首,被列入《欽定千叟宴詩》中。
嘉慶元年的千叟宴結束后,隨著清朝國力的逐漸衰退,清代再未舉辦大規模敬老宴。(據《北京晚報》)